古人的饮食养生方式

  1. 古人一天吃几餐?
  2. 古代有哪些饮食养生方面的书籍?

古人一天吃几餐?

导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农耕生活的写照,在古代,平常百姓流行的饮食规律是由一日二餐逐渐演变成一日三餐,但这一切是由社会发展状况来决定的。无论是什么时代,对于穷人来说是一日两餐甚至一餐,对于富人来说是一日三餐甚至四五餐。

先秦、秦汉时期由于农业不发达,粮食有限,因此大部分人民只能一日两餐,朱熹《集注》记载:“朝曰饔,夕曰飧”,劳作人民大约早上9点左右吃早餐,古人认为早餐不仅要吃饱还要吃的好,更重要一些,在下午三点到五点之间吃第二餐,一般就是早上剩下的食物热一热就吃了。

但是在流行两餐制的先秦时期也存在三餐的吃法,当然,这里的“士”和“莽苍者”指的是富贵、王权之家,普通人家当然没有那个条件一日三餐了。

古人的饮食养生方式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秦汉时期,项羽为了激发士气才下令士兵可以一日三餐,可以推测出平民百姓一日最多也就两餐而已。

一日三餐的真正普及应该是在唐宋时期,中餐、午饭这类词汇的普及就表明了这一点,当然,唐朝时期人民大部分还是推行两餐制,只有家里有亲朋好友来访或者逢年过节才会加上中餐。直到北宋时期,《东京梦华录》记载:“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意思是午时未到即下午三点之前就打烊了,可见北宋当时的市民阶层还是没有吃第三顿的习惯,而到了南宋时期,《梦梁录》记载“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描绘了繁华的夜生活,可见当时的大部分市民已经进入到一日三餐的层次了。

可见当时的大部分老百姓已经一日三餐了。

古人的饮食养生方式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其实,主流的饮食习惯从两餐逐渐演变为三餐也体现了古代社会的进步过程,经济社会的发展让人民有能力承担起一日三餐的经济负担,但是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和贫富差距,直到现在,两餐制都有延续,但是我相信,随着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我们的国家会越来越富强,国家也有能力保障每个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

时候没有早中晚三餐,只有两顿饭,可以看成是“早饭”和“晚饭”。一天中的第一顿饭叫“朝食”,称为“饔”;一天中的第二顿饭,也是最后一顿饭叫“餔食”,称为“飧”。这就是朱熹《集注》中所说的“朝曰饔,夕曰飧。”人们白天耕作干活,到了天黑便上床睡觉,完全没有我们现在的夜生活和宵夜。

这种情况在宋朝发生了变化,宋朝经济繁荣,百姓们的夜生活逐步丰富起来。宋朝取消了宵禁政策,人们可以出来逛夜市,大街上卖小吃很多。这一时期,虽然人们的正餐还是两顿,但是大部分人都会在晚上吃夜宵。宋朝皇帝在晚上喜欢羊肉汤,这个习惯还普及到了民间。

古人的饮食养生方式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日“三餐制”出现于何时?在流行“两餐制”的先秦时期,已有人一天吃三顿饭。在夏商周三朝,普通百姓一天吃两顿饭,以麻菽豆之类为主。诸侯天子吃三顿或者四顿,以黍稷麦粟为主。《庄子·内篇》有“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的说法,意思是,去郊外游玩,带足三顿饭,来回肚子都是饱的。但当时的“三餐制”只适用于有社会地位、家庭条件优越的贵族、富人才会一天吃三顿饭。

中国人一日三餐的情况是从近代才开始的。***战争以后,西方文化陆续进入中国,自然包括一日三餐的习惯。在20世纪早期,一日三餐的习惯逐步普及,百姓在逐渐适应一日三餐的习惯之后,慢慢研制了各式各样美味的佳肴和宴席。

古人一天吃几餐?回答:情况不一。据有关记载。古,有一曰有用三餐的。也有一曰用两餐的。上层统治阶级及上层达官显贵,多见一曰用三餐或多餐。平民则不同,整个社会农业,牧业的时代局限性,水平极为低下,食物十分匮乏,平民阶级都以一曰用两餐为主。就大多平民一曰吃两餐,也不能完全吃饱肚子。在解放后,我家乡地区,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因烧柴极度困难,粮食也十分紧张、短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依然是一曰吃两餐,并限量,吃不饱。一一一现代的年轻人,别不相信。

咱们现在是一日三餐,但古代可不是三餐,而是由无餐制慢慢演变为二餐制的。

远古的人们,靠渔猎和***集为生,有了食物就吃,没有食物就饿着,这是无餐制。

到了商代开始实行二餐制,这是源于出土商代甲骨文武丁记时表,也就是“十二地支”纪时法,里面有“大食”和“小食”的记载。

大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隅中就是中午,也就是上午9,10点钟吃早餐,也称为大食;下午日入之前,也就是4,5点钟吃晚餐,也称为小食,一天两顿。

当然二餐制仅限于普通老百姓,像贵族士大夫们,想吃几顿吃几顿,到了隋唐时期,粮食的增加,食物品种的繁多,慢慢出现了三餐制。

古人一日只吃两餐第一顿饭叫朝食,又叫饔(yōng)。相当于现代的上午九点左右;第二顿饭叫哺(bǔ)食,又叫飧(Sūn)。相当于现代的下午四点左右。依据如下:

到了两宋时期,人们依然每天仅早晚两餐(二膳),官员士人概不例外”。即使贵为宰相,每天也是早晚各一餐。

明代时,人们还是延续前代每日两餐的习惯。

清代时期,清宫档案所藏乾隆南巡的膳单,乾隆帝每天也只吃早膳、晚膳两顿正餐。曾根俊虎《北中国纪行·清国漫游》记载,从西北到东北、江淮等各地,乃至古代其他国家,一日两餐都是非常普遍的情形。当然,在不同的地区,对两餐的时间会有一些区别。下面来分别说说古人的早餐和晚餐:

自古以来,古人就依据太阳在顶空中的位置来标志时间的。太阳行至东南角时,被称为“隅中”,在隅中之前就是吃早餐的时间,也叫“食时。也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上午九点左右。

意思是晋军不禁一打,天亮后交战,待消灭了晋军也误不了“朝食”,这说明了他没有把敌方放在眼里。打完这一仗,还不耽误咱们吃早餐。

古代有哪些饮食养生方面的书籍

自周秦以来,人们便开始重视饮食的营养卫生,成于战国的我国第一部《皇帝内经》便提出了膳食平衡的理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以补精益气。”重视饮食的搭配科学地饮食,达到维持身体健康预防治疗疾病的目的,这点我们的先人早已洞悉。

《神农本草经》说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实际上是食疗。汉代以前虽有托名的食书问世,如《神农食忌》,隋唐以前,魏崔浩《食经》、梁刘休《食方》等全部佚失,其他就是一些养生食疗散见于文章中。

唐代出现孙思邈《千金要方》,其中第二十六卷为“食治”,此书系统地把日常饮食之物的防病治病功能做了简述,共收入食物155种,水果29条,菜蔬58条,粮食27条,鸟兽虫鱼40条,如“小麦,味甘、微寒、五毒。养肝气,去客热……芋:味辛、平、滑,有毒,宽肠胃、充肌肤,不可多食,动宿冷”等。

元代也有一本专门讨论食疗和养生的书《饮膳正要》,堪称我国第一部营养学著作。书中讲了很多如何保养,如何注意食物的营养和卫生,包括预防食物中毒,这个词汇为医学沿用至今。

明代养生专著《遵生八笺》,高濂撰。八笺即从八个方面讲述修身养生来预防疾病、达到长寿方法,其中“饮馔服食”收录了3253种饮食和药方。“由飲食以資氣,生氣以益精,生精以養氣,氣足以生神,神足以全身,相須以為用者也…俾五味得為五內賊,是得養生之道矣。”

书籍很多,如果真的想要看书来增长养生知识,上面这几本足够用了,看不懂可以买现代简体重新编辑的,都是先人的智慧和经验总结,仅供参考。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kitchenconsultech.com/post/6732.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