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 心理健康教育启发

  1. 四岁让梨的孔融,却因“不孝”而死,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四岁让梨的孔融,却因“不孝”而死,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两个启示,一、***要诛心;二、三人成虎,真相要自己去了解。

孔融不孝?我们来看《后汉书》这段记载:

孔融十三岁时父亲去世,因为过于悲伤以至于毁伤身体,倒在地上不能起来,需要别人搀扶。州里的人都称其孝。

情绪 心理健康教育启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而孔融被曹操以不孝的罪名***,已经五十六岁了,家里早没了父母,想孝都已经没得孝了,哪来的不孝罪?

证据竟然是出自曹操之口,说他曾经和祢衡说:“父亲和儿子之间有什么亲的?只不过是情欲发泄后的意外产物而已。儿子和母亲也有什么可亲的?只不过寄存的容器而已。”

不知道孔融有没有真的说过这句话,即使有说过,因言获罪,但是曹魏什么时候兴满清那套文字狱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而已。

情绪 心理健康教育启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只是一段话,现在断章取义的事情还少吗?如果仔细分析这段话也没有错!

儿女的确更多只是父母感情发泄后的产物,如果生下来后不管不顾,不养不教,甚至粗暴对待,两者又有什么亲情可言呢?对于被遗弃的孩子来说,突然出现的亲生父母和辛苦养育自己长大的养父母之间,和谁有感情,正常思维都是能判断出来的吧。这也是古人常说的,生恩不如养恩。

“孔融让梨”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千古流传,四岁的孔融被儒家推崇为道德标杆,尊老爱幼的典型,一直是非常励志的德育故事,就是这样一个因“孝”成名的孔融最终却以“不孝”的言论(不是不孝的举动、行为)被曹操满门抄斩,孔融到底做了什么让曹操恨得如此的咬牙切齿?

情绪 心理健康教育启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孔融是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货真价实的名门之后,孔融年少就特别有才,他勤奋好学,与曹操同为“建安七子”之一,文学造诣非常高,他也官运亨通,任过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经皇叔刘备表荐担任过青州刺史。

孔融很小的时候就因为“孔融让梨”而声名远扬,但是现实中的他并不像成语故事里讲的那样温和平易近人,他是一个不拘小节的人,他这个人特别擅长讨论时政,抨击弊端,他喜欢演讲,一个人能够滔滔不绝,有如现在的脱口秀主持人,每有***有不法之举,他都极力挞伐,每每言辞激烈,毫不留情,因此在很多方面给曹操增添了麻烦。


孔融生性耿直,性格放荡不羁,他与曹操同朝为官,两人经常政见不合,孔融名门之后,在古代地位是很高的,又是学术大家,因此说话是很有分量的,这样出身的人大多都有点恃才傲物的毛病,他从来不吃曹操那一套,把曹操视为屑小之辈,曹操的毛病和缺点孔融从来不分时间地点直接一顿扒皮,很多时候都让一向讲究威严的曹操下部来台,也许曹操对孔融的杀心就这样一点点积累下来。

曹操出身卑微,孔融很是看不惯他,经常对曹操说三道四,但曹操碍于他的影响力一直没有对他下手;有一次曹操打败了袁绍,又率领儿子曹丕攻下邺城,当时曹丕只有18岁,看见袁熙的妻子甄氏长得漂亮,就强占人家为夫人,这种情况在当时还是很正常的,但孔融知道后就给曹操写了一封信,大意是说当年周武王姬发讨伐纣王的时候,打赢了把纣王的爱妾赏给了自己的弟弟周公。

曹操读了这么多年的书但从来不知道武王当年竟把妲己赐给了弟弟,心里一直疑惑不解,有一天曹操终于有机会向孔融问起这件事,武王把妲己赐给弟弟到底是出自哪个典故,你猜孔融怎么回答的,孔融说:

“我是根据现在的情况自己凭空想出来的”。


这不是拿曹操开涮吗?你孔融说曹操抢了甄氏,把甄氏比作妲己,曹操比作周武王,曹丕比作周武王的弟弟周公,这下关系全乱了,自己的儿子变成了自己的弟弟,曹操是该叫他弟弟还是叫他儿子呢?另外一层意思是孔融还暗讽甄氏已经经过曹操的手赐给儿子,是骂曹操吃了自己儿媳妇的豆腐。

曹操哪里能受得了这样的侮辱,但是又碍于孔融是当时的名人,领导文化界的舆论走向,曹操自然不敢轻易动他。


孔融也是过分膨胀,认为曹操被自己的嘴炮打得不敢回口,便就越发膨胀,随口一句想当然,最终还是被曹操逼及了,也是在孔融写的文章里面加以挑剔,孔融写了一篇文章,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父子无恩,母子无爱”,这种观点与当时以笑制天下的汉朝离经叛道,非常的出格,在当时更可谓是大逆不道,也正是因为这样让本就愤愤不平的曹操找到了诛杀孔融的口实、借口,以“不孝”的罪名将孔融满门抄斩。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八月二十九日,曹操派人前往孔融家行刑,当时孔府上下都很恐慌,但孔融的两个年幼的孩子却很淡定的在玩游戏,孔融向抓他的使者求情让他放过孩子,不料孩子却说:

“爸爸,没用的,鸟巢倾覆了,怎么可能有完整的鸟蛋呢?”。

这就是“覆巢之下无完卵”的来历。

孔融死后被葬在了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稷下街道办事处范家村北边。




表榜自己,称自己是道德制高点,自己多能是的。别人是傻瓜?处处打压别人,自己做的如何?两面人,自以为来阳谋,别人奈何不了?实际为自取灭亡埋下伏笔,你的对手只有来阴的,也找出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宰了你如何?对手也很开心,你孔融也很倒霉。你从小不是让梨?你能?打击别人!心术不正着早晚叫那些一样心情的人收拾了!

我们看看让曹操杀的几个有名的人,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太过牛了,很牛也罢了,还要显摆,那就找茬杀了。总之曹操不待见比自己牛的文化人。武将不算。

许攸被曹操的保安队长直接干掉,你以为他自己敢这么干?

杨修先被一盒酥噎到,后被被一根鸡骨头卡了,直接扰乱军心!杀!

自己的儿子谁又才他不清楚?所以后来曹植只得靠豆子得以续命!

刘备要不是装怂,被雷声吓掉筷子,怕早被青梅酒毒死了。哪里还有后来的三分天下?

再想想司马懿在他儿子那里装病数年,才得以保全性命。所以做人再牛也要低调点才好。

至于孔融这个上了三字经流传千秋万代的网红,在他那能有善终倒也出奇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试问许攸,杨修何罪?

“有两个梨子,一个大一个小,你吃那一个呢?”母亲用温柔的声音,不无期待的的问道。我犹豫了一下,选了大的。母亲便带着意料之中的神情,讲起了“孔融让梨”的故事。相信这是大多数人,对“孔融让梨”最初的印象。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遵守公序良俗,要懂得谦让。可这样一个千百年来的道德榜样,却因“不孝”而死,其中原由,值得我们深思并引以为鉴。

孔融,字文举。鲁国人。东汉末年文学家,是“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少时便显出与常人不同,天资聪慧,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后上任北军中候,多次迁职。后与曹操任职,最终被曹操以“不孝”的罪名,除掉。那么,孔子真的“不孝”吗?据《后汉书》所载,孔融十三岁之时丧父,孔融为此伤心欲绝,哭泣到无法站立。其乡亲邻居也认为孔子是一个孝子。另外,孔融建学堂、筑城池,大力推举贤才。那他究竟为何会被扣上“不孝”的帽子?我们想要从中获得启示,便要从了解事情的真相开始

孔融自幼聪颖又勤奋好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也赢得了世人的赞扬。这也使他心气颇高,致使他不懂为人处世,做人过于耿直,祸从口出而不自知。他曾说:“父之于子,当由何来?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曹操知晓后,认为其意思为无需孝敬父母。而曹操以孝义治理天下,心中便生怀疑与不满。后来,曹操提出“禁酒”主张,借此机会排除异己。孔融只图一时之快,发文表示反对,令曹操反感更甚。一次,曹操得胜,将刺甄苾赐予世子,本是一件小事,而孔融却将曹操比做武王,出言讽刺。如此种种,引得曹操记恨在心。众所周知,曹操是一个天分极高、权谋极高的人,他好忌、缺乏安全感、容易冲动,以致形成了他生性多疑、狠毒残忍,爱才又忌才的性格。在他手下生存,只有收敛光芒,明哲保身才是生存之道。而孔融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又或者,他意识到了却并不重视,依然我行我素。孔融有才,才却不在带兵打仗,有智,智却不宜混迹官场。最后落得曹操杀一儆百的牺牲品,“不孝”无非只是一个由头而已,也是用来响应他以孝义治天下的名号罢了。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如下:一、谨言慎行,切记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二、学会审时度势,懂得处世之道。三坚持适度原则,太过耿直,难免遭小人记恨。四、收敛自身锋芒。五、明确自身优点、优势所在,从事自己擅长的工作。(野心需要和自身能力匹配。)六、远小人,亲贤能。坚守正义并不意味着,弃自身安危于不顾,来日方长。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kitchenconsultech.com/post/1412.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