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饮食养生,唐代饮食养生的特点

  1. 秦汉至唐宋中国饮食特点?
  2. 中国传统美食唐代?
  3. 春季养生的诗句?
  4. 唐朝百姓平常吃什么?

秦汉至唐宋中国饮食特点

中古时期唐代中国人谷物碳水化合物,酷爱放油炒制或油焖,炒面、炒米、焖食是绝对主流,高碳加油炸、油焖食品适合催肥,正好迎合了唐代中国以胖为美的风俗。

当时面食在中国唐宋时期迎来最高峰,比今天新疆地区还花样繁多,整个丝绸之路亚洲段当时都有油炸油焖面食的习俗,大米流入西域,而实际上中国唐人也有这么吃的,抓饭的羊肉加焖饭组合,完全迎合中国唐朝人的饮食习惯

唐代饮食对于不缺食物的上流社会极不友好,著名的安禄山巨胖300斤,以唐代仕女画像的普遍形象糖尿病率恐怕冠绝中国古代,唐代中国国民健康水平堪忧。

唐代饮食养生,唐代饮食养生的特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中国传统美食唐代?

唐代是盛世,相应的餐饮业也非常发达。唐朝人食用最多的荤食就是牛羊肉,比如武则天爱吃的白切羊肉,就是和今天的做法类似,羊肉加香料煮熟后切片。人们同时也食用牛羊的内脏,如牛肠羊肚之类。

生鱼片也是唐代的美食,又称做鱼鲙。唐朝的蔬菜种类也比较多了,使用蔬菜超过40种,主要是唐朝的对外贸易很发达。

春季养生诗句

1. 饮食养生:

唐代饮食养生,唐代饮食养生的特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春天食麦粥,夏天食豆腐,秋天食柿子,冬天食葱姜。”——《齐民要术》

- “春食桂圆,夏茄子,秋螃蟹,冬蜜枣。”——《本草纲目

- “春饮牡丹茶,夏食柿子底下箸,秋共菊花酒,冬吃梨子莫忘橘。”——唐代诗人白居易

唐代饮食养生,唐代饮食养生的特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 锻炼养生:

- “春赏梅,夏游泳,秋登山,冬温泉。”

-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墨子》

- “春躺花海,夏泳清波,秋观枫叶,冬赏雪景。”——宋代文学家苏轼

3. 调神养生:

- “春风吹拂天地新,万物葱茏生气韵。日升月落青山在,人寿年丰保安宁。”

  《黄帝内经·素问》中写道:“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唐朝百姓平常吃什么

在中国古代一般是禁止吃牛肉的,比如:汉朝、唐朝、宋朝等都是明确禁止的,因为耕牛是当时最重要农业生产工具,杀牛吃肉代表了生产工具的浪费,对粮食的不珍惜,一经发现,是要被判刑的

羊肉

在古代,养羊是需要牧场的,而牧场往往掌握在少数民族的手中,所以普通的老百姓是很难吃到羊肉的,羊肉属于高档食品,而且能够吃到羊肉也代表了一种社会地位,像一些罪臣都是禁止食用羊肉的

猪肉

因为在古代,猪肉的阉割技术不行,猪肉是由异味的,再加上中医理论吃猪肉对身体不好,属于低档食物,在宋代之前很少有人吃猪肉

鱼肉

在中国古代,除了鱼米之乡外,其他地方的普通老百姓是很难吃到的

简单的从主食蔬菜、水果、酒品几方面来说说。

主食的方面,南北方还是有很大的差异。在北方大部分区域,小米依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小米是主食,只是逐渐被小麦和水稻开始替代。在当时,吃饼的风俗比较盛行,特别是像烤馕一样的胡饼。至于说在南方,当然是以水稻为主了。

再来说蔬菜哈。在唐朝的那时候,土豆西、红柿辣、辣椒、大***都是没有的,那个时候最出名的蔬菜要算葵了,这种菜真的统治了中国人的餐桌很久很久,没有啥菜能提出挑战。至于说葵是啥味道,可以想象一下有点黏糊糊的苋菜叶子。当然,一些类似于今天的小油菜的十字花科蔬菜也有种植。还有就是起支撑作用的大豆了,在唐朝的时候,豆腐和臭豆腐都已经成型大家吃豆腐已经很家常了,也是百姓获取蛋白质的重要的来源。

再来说说水果,唐朝的时候虽然很热,需要防暑降温,但是遗憾的是生活在长安的人并没有西瓜吃。那个时候西瓜还没有传入中原呢。中国人吃啥水果呢,北方人主要吃的是桃子,李子,杏,梨和大枣,而南方的朋友呢,吃各种柑橘和荔枝,对唐朝的时候气温偏高,所以种植柑橘和荔枝的区域是比今天还要多的。至于说葡萄,总算不是一个特别奢侈的东西了,因为唐高宗攻破高昌的时候,带回了很多葡萄,于是吃葡萄才成为一个常见的现象。

我们经常说一个词儿,叫灯红酒绿,但是很少见到绿色的酒,但是在唐朝,有很多酒都是绿色的。唐朝米酒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大多是绿色的,这也是因为在发酵过程中不能有效地控制微生物群落导致的结果。灯红酒绿一词也正是由此而来,在接下来时间里,酿造的工艺逐步精进,酒的颜色也就向琥珀色转变了。绿酒只是唐代米酒的一个缩影而已了。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kitchenconsultech.com/post/16139.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